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8 上一期   
    “新发展格局下的能源金融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专栏序言
    2025 (2):  295-295. 
    摘要 ( )   PDF(834KB) ( )  
    相关文章
    融合多源混频不确定性信息的油价波动驱动因素
    刘畅, 申怡然, 孙晓蕾, 张海颖
    2025 (2):  296-311.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1
    摘要 ( )   PDF(2805KB) ( )  
    研究将多源不确定性指标纳入传统油价波动影响因素的分框架,对国际油价波动的驱动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变量、供需基本面因素、投机因素等传统油价驱动因素,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政治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等多源的不确定性因素,基于单因子和双因子GARCH-MIDAS模型,考察了各因素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及其差异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供需因素对油价波动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影响,传统变量仍是影响油价波动的主要驱动力;不确定性因素对长期油价波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全球及主要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将推升原油市场的波动。此外,相较于基准GARCH模型,纳入不确定性指标的混频数据模型表现更优,传统变量与不确定性指标的结合对油价波动具有更强的解释能力。上述结论为投资者、市场监管者等利益相关方有效应对原油市场的各类风险提供了参考。
    相关文章
    全球风险厌恶、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时变溢出效应
    肖继宏, 张靖宇, 张耀杰
    2025 (2):  312-324.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2
    摘要 ( )   PDF(5200KB) ( )  
    利用TVP-VAR-DY模型,研究了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以及全球风险厌恶之间的系统性溢出关系,旨在揭示中国原油期货市场与全球金融因素的时变联系。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原油期货市场与全球风险厌恶以及股票、汇率、黄金和原油期货4类国际金融市场的信息溢出具有非对称性和时变性。具体地,全球风险厌恶和国际金融市场主导对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溢出,并在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以及2022年俄乌战争期间显著和增强。此外,研究发现,尽管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对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净溢出效应明显强于其他全球金融因素,但在净溢出连通网络中,全球风险厌恶和国际股票市场是主要的风险来源。
    相关文章
    中国冶金产业链与泛能源市场间风险传染——基于波动溢出网络视角
    王彬洁, 薛建豪, 刘欣灵, 戴星宇, 单庄园, 王群伟
    2025 (2):  325-341.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3
    摘要 ( )   PDF(4581KB) ( )  
    为研究中国冶金产业链与泛能源市场系统及其4类市场部门、28种市场个体的波动溢出网络特征,选取2014~2023年的行业指数和商品价格日度数据,结合DY溢出网络模型和图论理论,从全样本、滚动窗和多重时间尺度视角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市场系统的总波动溢出量较小,但市场个体间溢出关系广泛;泛能源市场部门为波动溢出的净接收者,而冶金产业链中、下游市场部门为净输出者,且其波动溢出具有显著的时变特征;机械与钢铁市场向周边市场扩散波动风险的量最大,而锌和焦炭商品市场的波动风险传染范围最广;市场间波动溢出主要发生在超过5个交易日的中长周期,短周期内溢出效应不显著。研究可为冶金产业链与泛能源市场系统性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关文章
    决策科学与运营管理
    考虑多团长服务的社区团购供应链分销模式与定价决策优化
    李响, 魏芳怡
    2025 (2):  342-352.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4
    摘要 ( )   PDF(2665KB) ( )  
    基于多团长为社区用户提供服务的情景,以供应商、社区团购平台和多团长构成的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转售和代理两种模式下供应链成员决策优化模型,探讨了平台及供应商的定价决策与分销模式选择。研究表明:首先,零售价随团长佣金率的提高而上升;当潜在需求开发难度较小时,团长数量的增加会导致零售价提高,而当潜在需求开发难度较大时则相反。其次,平台佣金率与团长佣金率是影响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当平台佣金率较低时,平台会选择转售模式,否则平台的选择取决于两种佣金率的综合影响。对于供应商而言,当平台佣金率低于某一阈值时,供应商更希望平台选择代理模式,否则供应商的偏好取决于团长佣金率。最后,团长数量也会影响平台与供应商的模式偏好。
    相关文章
    不确定需求下考虑价格和服务双重竞争的供应链决策
    杨瑞鹏, 高若欣, 杨瑞娜
    2025 (2):  353-362.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5
    摘要 ( )   PDF(2028KB) ( )  
    以3种不同结构的供应链(仅含线上直销渠道的单渠道供应链、仅含线下零售渠道的单渠道供应链及双渠道供应链)为研究对象,在需求不确定性的情形下,考虑产品价格和服务的双重竞争,探讨了不同运作情境下零售商的最优产品订购数量和服务水平策略,以及制造商的最优批发价格和服务水平策略,并分析产品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交叉价格竞争强度、交叉服务竞争强度和需求不确定性对制造商与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及利润的影响。最后,将3种供应链结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线上市场或线下市场的发展,双渠道结构的供应链效率越高,对制造商和零售商越有利。
    相关文章
    碳交易政策下区块链技术对再制造供应链定价与减排决策的影响
    龚本刚, 唐文慧, 刘志, 唐娟, 张智超
    2025 (2):  363-376.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6
    摘要 ( )   PDF(2121KB) ( )  
    区块链为解决供应链企业碳排放高和消费者对再制造品的认可度低等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针对由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和第三方再制造商(TPR)组成的再制造供应链,在碳交易政策下研究区块链技术对再制造供应链定价与减排决策的影响。构建OEM和TPR均不应用、OEM应用而TPR不应用、OEM不应用而TPR应用以及两个成员均应用区块链4种决策模型,运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求解了4种模型下的最优定价与减排决策,并对比分析了4种模型下再制造供应链成员的最优决策。研究表明:仅OEM应用区块链技术更能激励企业减排投资;OEM(TPR)不应用而TPR(OEM)应用区块链技术会提高新产品(再制造品)价格,从而导致新产品(再制造品)销量下降;企业是否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应用该技术的投入成本有直接关系。数值仿真表明:只有当TPR(OEM)应用区块链技术且成本投入较大时,较高的碳交易价格才会促使OEM(TPR)应用区块链技术;OEM不应用而TPR应用区块链技术更有利于环境保护。
    相关文章
    下游竞争者进入情形下投资供应商技术的排他性策略
    刘冠美, 王哲, 邵晓峰
    2025 (2):  377-388.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7
    摘要 ( )   PDF(8759KB) ( )  
    针对下游竞争企业的进入以及可能出现的技术溢出,采购商通过投资提升供应商技术时会实施排他性策略,探讨这种技术投资的排他性策略的影响及制定方法。首先,分析排他性策略对竞争企业进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较大,且现有采购商的投资成本和惩罚成本均较小时,排他性策略能够阻止竞争企业进入,否则该企业进入市场。其次,在竞争企业已进入市场的情形下,研究排他性策略对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当生产成本和投资成本均较小时,排他性策略总能防止技术溢出;在其他情况下,只有当惩罚成本较小时,该策略才能发挥防止技术溢出的作用,否则供应商将为竞争企业使用新技术。进一步,研究现有采购商如何基于竞争企业进入制定合适的排他性策略。给定较小的生产成本,无论投资成本的大小,现有采购商均应设置较高的惩罚,但当投资成本非常大时,排他性惩罚不能设置太高。给定中等或较大的生产成本,如果投资成本较小(大),现有采购商应该设置较低或较高(较高)的排他性惩罚;如果投资成本非常大,现有采购商则设置较高的惩罚,但此时这种惩罚不能太高。最后,分析基于技术溢出的排他性策略制定。结果显示:给定较小的生产成本,如果投资成本较小(较大),应该设置较低(较低或较高)的惩罚;如果投资成本非常大,则不能设置太高的惩罚;给定较大的生产成本,在较小(较大)投资成本情况的下,应该设置较低(较低或中等)的惩罚。
    相关文章
    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
    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复杂工程支配网络综合项目排序方法
    张可, 刘思敏, 张政, 马敏
    2025 (2):  389-399.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8
    摘要 ( )   PDF(1906KB) ( )  

    复杂工程包含的项目众多,对项目的重要性进行综合排序,是工程实际决策亟须解决的问题。然而,现有方法忽略了项目之间的联系分析视角单一,导致排序结果区分度不高。为此,基于复杂工程支配网络,提出结构洞理论视角下的综合项目排序方法。首先,引入结构洞理论,构建项目影响广泛性的度量模型。其次k-shell算法对项目中心度进行重要性评价及层级划分,构建项目的全局重要度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融合结构洞理论与k-shell算法,提出项目重要性综合排序方法最后该方法应用于算例网络和实际工程,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提出的项目排序方法具有更高的区分度,能够适应项目评价的多维度要求,为复杂工程的决策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考虑接驳链路溢出的项目缓冲动态监控
    万丹, 高凯烨
    2025 (2):  400-411.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09
    摘要 ( )   PDF(10123KB) ( )  
    为了充分发挥项目缓冲作为风险吸收机制的作用,提出了一种考虑接驳链路溢出的项目缓冲动态监控方法。该方法以接驳缓冲汇入处为节点,对关键链进行阶段划分,进而分析项目执行时接驳链路发生溢出时对关键链的影响。根据接驳链路溢出造成的二级项目缓冲消耗量,确定非关键链对汇入关键链活动的干扰权重系数。结合关键链阶段持续时间占比和汇入节点处的网络复杂度,对项目缓冲量进行阶段定量分配,以确定缓冲阶段式滚动状态下的动态监控量和相应的基准点。仿真实验显示,本文方法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项目缓冲,对接驳链路缓冲溢出造成的干扰进行二次吸收,在确保项目完工概率的同时缩短项目工期和成本,克服了现有缓冲监控方式的不足,提高了缓冲监控的准确性。
    相关文章
    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碳配额分配方式与再制造模式选择演化博弈分析
    夏西强, 汪仲泽, 王巍
    2025 (2):  412-427.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0
    摘要 ( )   PDF(2773KB) ( )  

    为探究知识产权保护下政府碳配额分配方式与原始制造商再制造模式选择问题,构建制造/再制造博弈模型与双方演化博弈模型,以分析系统演化稳定策略。研究发现:对于政府而言,选择历史法进行免费碳配额分配有利于降低环境影响,实现最优的环境效益;对于原始制造商而言,选取外包再制造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过演化,系统在策略组合{历史法,外包再制造}中达到稳定,双方实现共赢的策略选择。若政府选择基准法,对于低碳排放企业而言,碳交易价格的提高会降低产品售价,进而导致再制造产品销量下降。只有当碳交易价格高于历史法下的价格时,外包再制造的环境影响才能更小。此外,碳交易价格、消费者绿色消费偏好、再制造产品碳减排水平的提高会促进政府和原始制造商更快达到系统稳定策略。新产品碳排放、废旧产品回收成本规模系数和碳排放基准水平越高,政府越倾向于选择历史法。

    相关文章
    具备“平行结构”的局域性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的新模型
    魏汉英, 原梦迪, 苏志雄
    2025 (2):  428-445.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1
    摘要 ( )   PDF(1998KB) ( )  
    经典资源受限项目调度问题(RCPSP)以“资源全局受限”为特征。随着生产力发展、项目规模增大、资源供需多样化和复杂化,项目面临的资源供应逐渐呈现出“局域受限”特征,如一般性资源有条件供应充足,但稀缺、昂贵资源供应有限,影响对其有需求的部分工序。RCPSP的最新拓展问题也普遍体现出资源受限的“局域性”特征,如反应性RCPSP、资源供应/需求非定额RCPSP、多项目环境下的RCPSP等,由于现有方法对该“局域性”特征探索不足,求解问题最优解的效率明显受限。鉴于此,将具有“局域性”特征的RCPSP归类为局域性RCPSP,进行统一分析,揭示其共同特性,并开发适用于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重点考虑一类问题:项目中受局域性资源限制的工序具备“平行结构”,即工序相互平行(港口船舶调度等问题也等价于具备“平行结构”的RCPSP),且资源为单产能类型资源。如何安排受限资源完成该局部工序,从而使项目全局工期最短。探索问题的“局域性”特征,量化“局域调度”对“项目全局”的影响,并基于此构建“用局部调度实现全局最优化”的基于工序排序位置的新0-1混合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具有更强的优化潜力。算例测试表明,该模型在计算较大型案例的最优解方面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
    大数据与信息管理
    考虑消费者隐私的数字平台数据采集和广告定价策略
    邢阿洵, 王海燕, 郭鑫鑫
    2025 (2):  446-462.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2
    摘要 ( )   PDF(4280KB) ( )  
    高度个性化的定向广告在给数字平台和广告商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用户隐私担忧,如何平衡用户体验与广告投放对平台至关重要。分析了平台数据收集和广告价格对用户参与、广告商数量和平台利润的影响,并探讨了设置“一键关闭个性化广告按钮”机制的作用,即平台允许用户在不被数据跟踪时也能参与平台。研究表明:当按钮存在时,高隐私担忧用户关闭个性化,平台能够从低隐私担忧用户处采集比无按钮场景下更大比例的数据;通过调整广告价格,广告商和平台利润变化呈现一致性,广告商入驻数量和平台利润均随广告设计成本、广告侵扰和用户隐私担忧递减,随着个性化服务得益递增;不同平台在按钮机制下应采取不同策略,但降低广告侵扰、选择合适广告商入驻是平台持续盈利的重要手段。所得结论为平台决策和隐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潜在参考价值。
    相关文章
    突发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生成舆情反转:敏感性、权威度和参与策略
    谢起慧, 席鹏莹, 蔡子庆
    2025 (2):  463-476.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3
    摘要 ( )   PDF(2024KB) ( )  
    突发事件中舆情反转的生成机理是网络舆情治理及现代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关键问题。基于多元主体视角,通过文献综述建构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反转的生成模型,将可能造成反转生成的多元主体分为事件主体和传播主体两类,提出事件主体的敏感性、传播主体的权威度和两类主体的参与策略会对舆情反转生成产生影响。选取2016~2023年期间的33个突发事件舆情反转案例,包括正向、负向反转两种类型。通过多案例的fsQCA分析,得到导致正向反转的8条路径和导致负向反转的3条路径。通过研究舆情反转生成机制,为现代政府应急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并提出了突发事件舆情反转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相关文章
    技术管理与创新管理
    探索式创新与合作网络的协同演化——基于网络资本视角的动因分析
    余良如, 于渤
    2025 (2):  477-493.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4
    摘要 ( )   PDF(4295KB) ( )  
    合作网络已成为企业从事探索式技术创新的重要资源渠道,且两者之间的单向关系研究趋于成熟,但尚缺乏对两者协同演化及其动因的讨论。基于网络资本视角,利用145家人工智能企业在2002~2022年间的发明专利数据构建多层网络,借助随机行动者导向模型验证了探索式创新与合作网络的协同演化机制,并探究了发明人网络、知识网络和企业自我网络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社会选择机制与社会影响机制作用下,探索式创新与合作网络存在相互促进的协同演化关系;在协同演化情境中,发明人网络小世界性对探索式创新的积极影响和对合作网络扩张的消极影响会发生“中和”而进一步减弱,知识网络规模、企业自我网络效率以及重组距离对探索式创新与合作网络扩张的正向作用则进一步增强。研究结果为创新网络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企业从事协同创新活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专精特新战略能否促进企业创新的“增量提质”?
    王海花, 王莹, 李树杰
    2025 (2):  494-508.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5
    摘要 ( )   PDF(1812KB) ( )  
    基于2013~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探究专精特新战略及其各维度对企业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作用效果,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在上述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战略、专业化战略和新颖化战略对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均存在正向影响,精细化战略则不利于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在专精特新战略与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其不仅正向调节专业化战略与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还显著增强了新颖化战略对企业创新数量及质量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中小企业进行“专精特新”转型升级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分支机构空间分布、银行竞争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
    王杰, 王军
    2025 (2):  509-524.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6
    摘要 ( )   PDF(1582KB) ( )  
    银行竞争有助于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显著影响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活动。在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理论阐释了银行竞争影响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微观机理,利用企业周边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表征银行竞争水平,并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银行竞争显著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即周边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增加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相较于策略性数字技术创新,实质性数字技术创新受银行竞争的影响更加显著。同时,在拥有数字背景高管的企业中,银行竞争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银行竞争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来驱动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研究还发现:融资约束缓解能够提升研发强度、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增强数字技术创新积极性和培育联合数字创新模式,为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支持。此外,发展金融科技和强化金融监管对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具有积极的调节效应。
    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与公司金融
    “任人唯亲”何以打破?社会信任与管理团队差序格局
    葛建华, 袁文昊
    2025 (2):  525-540.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7
    摘要 ( )   PDF(1824KB) ( )  
    社会信任如何影响企业内部的人事安排?尽管现有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社会信任与多种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但针对社会信任如何影响企业层次的用人导向,尤其是管理团队人员构成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中国本土社会信任情境,结合制度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提出社会信任有助于企业突破“任人唯亲”的用人倾向,从而在管理岗位上更可能任用无特殊关系的人员。这一效应在管理团队中依照“差序格局”发挥作用,即随着社会信任的提高,管理人员更可能来自更外部的关系圈层。企业所处发展阶段的差异会影响该效应的表现,正式制度(如法律、司法制度)也会对社会信任产生替代作用。基于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和私营企业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社会信任与管理团队中无特殊关系人员的比例呈正相关,并且社会信任的提高促使企业在管理岗位上任用“差序格局”中更外部关系圈层的人员;社会信任的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间存在差异,对于面临更多资源约束的创业企业而言,社会信任对“任人唯亲”的打破作用仍然有限;在法律和司法制度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社会信任的作用被部分替代,其上述效应被削弱。
    相关文章
    数字经济与金融工程
    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理论机制与微观证据
    杨维新, 杨云鹏, 朱晨
    2025 (2):  541-557.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8
    摘要 ( )   PDF(4744KB) ( )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数字经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主赛道,处理好数字经济发展与“双碳”目标实现之间的协同问题,是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任务。在理论层面构建了核心行为主体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双碳”目标实现的策略博弈模型,分析了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数字经济的积极作用及影响机制。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并检验了上市公司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降低碳排放的实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市公司碳排放总水平将降低0.016 4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降低上市公司碳排放以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最后,通过分析双目标协同作用机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推动双目标协同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聚合要素。
    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与公司金融
    任务状态与新产品广告类型的匹配效应——基于认知资源理论的研究
    黄静, 余利琴, 刘睿
    2025 (2):  558-570.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19
    摘要 ( )   PDF(12886KB) ( )  
    基于认知资源理论,旨在探究任务状态(多任务/单任务)与广告类型(情感诉求广告/功能诉求广告)的交互对新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通过1个预实验与3个正式实验,研究发现,多任务状态会消耗消费者的认知资源,使得相较于功能诉求的新产品广告,他们对情感诉求的新产品广告的感知诊断性更高,从而提高购买意愿;而在单任务状态下加工新产品广告时,与情感诉求的新产品广告相比,他们对功能诉求的新产品广告的感知诊断性更高,从而导致更高的购买意愿。这些研究发现拓展了任务状态、广告诉求、感知诊断性、详尽可能性模型和认知资源理论的相关文献,并为企业在日益普遍的多任务处理背景下推广新产品提供实践指导。
    相关文章
    媒体报道能引起行政介入吗?
    邹高峰, 吴科颖, 马雨霆, 阴怡霏
    2025 (2):  571-587.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20
    摘要 ( )   PDF(1905KB) ( )  
    在企业违规频发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媒体的治理机制研究,选取2010~2023年期间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报刊财经类媒体新闻报道对上市公司受到行政处罚的影响。研究发现,报刊财经新闻语调越负面,上市公司越容易受到处罚,且受到处罚的程度越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网络财经类媒体新闻报道负面语调强化了报纸媒体对监管机构处罚性监管的影响,符合媒体报道中的议程设定理论。“股吧论坛”上对问题公司的讨论度在报刊媒体与企业受到的行政处罚程度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即报刊财经新闻净语调通过增强“股吧论坛”讨论度进而加深企业受到的行政处罚程度。探究了各类媒体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新的视角丰富了媒体报道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相关文章
    行业研究与案例研究
    系统论视阈下面向减污降碳目标的中国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协同演化
    郑玉雯, 张青芬
    2025 (2):  588-312.  doi: 10.3969/j.issn.2097-4558.2025.02.021
    摘要 ( )   PDF(7395KB) ( )  
    面对环境质量改善和二氧化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与迫切需求,协同提升能源与环境绩效是推动纺织业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途径。从系统观念出发,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框架定量考察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中国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的影响,引入协同学构建哈肯模型分析两者协同演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减污降碳协同推进推动全国层面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分别提升78.8%和56.6%,环境绩效提升面临更大压力;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均表现出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层面上,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分别比党的十八大之前高出11.2%和5.7%;在区域层面上,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提升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在黄河中游经济区、大西北经济区和北部沿海经济区更为显著和。上述结论在引入Jackknifing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协同发展的理念,驱动八大综合经济区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协同的序参量由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环境绩效,转变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能源绩效,反映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纺织业绿色低碳发展受能源约束增强;八大综合经济区纺织业能源与环境绩效的协同效应均处在上行轨道上,但经济区之间和经济区内部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现象。研究立足系统观念,阐释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理念对于纺织业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